首页/ 走进神木 / 家乡骄子 / 正文

张德尚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3-22 10:45

 

张德尚    终生奋斗  精神永春

   

  张德尚,男,汉族,曾用名有华义、哲情、武忠义,1919年7月出生,神木县人,初中文化程度。他于193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神木县区团委书记,神府特区保卫局特派员、侦察部部长,红军独立师特派员,佳县保卫局局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在延安保安处训练班、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神府分区保安科科员,佳县县政府股长、副科长、科长,绥德、榆林、横山三县保安处股长,镇川县政府科长,西北野战军政治工作团中队长,兰州市公安局科长、一分局局长,荣立过二等功。全国解放后,他又历任甘肃省酒泉专区公安处处长,国家建筑工程部保卫处副处长、代处长。他于1955年12月调新疆石油管理局,历任独山子矿区工会主席,矿区党委第三书记、书记。1967年8月6日,他在独山子不幸逝世,终年48岁。走上革命道路 

  1919年7月,张德尚出生于神木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一边从事农业劳动,一边上学读书。20世纪2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像春风细雨,在中国大地加快传播。正在求学的他,开始接受革命真理,并逐步明白了广大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 

  1933年10月18日,在神术南乡区委书记贾怀光的主持下,陕北神府地区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红军特务队。一个月后,按照陕北特委的指示,特务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1934年9月18日,经陕北特委批准,神府红三团在沙峁镇王家庄村正式成立,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谟,参谋长刘鸿飞,辖3个步兵连。红三团成立以后,打土豪、分田地,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烈拥护。1935年1月,不满16岁的张德尚瞒着父母,毅然加入了这支革命队伍,并于次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红军队伍的不断壮大,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陕北的统治,国民党反动派急忙调兵遣将疯狂地进行“围剿”,所到之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编保甲、并村庄、搞连坐、抓捕屠杀红军的亲属,白色恐怖笼罩了神府大地。张德尚家的房屋、粮食、衣物被烧得一干二净,亲属被迫躲进了深山沟里。他的父亲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既担心自己独子的命运,又担心其他亲属的安危。但张德尚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勇敢地投入了反“围剿”的战斗。神府军民在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有力支援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这期间,他先后任神府特委保卫局侦察部长、独立师特派员、佳县保卫局局长等职,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和捍卫红色政权作出了贡献。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张德尚于1937年奉命到延安学习和工作,当时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卫处学员、便衣队队长。特别是1940年4月至1941年12月,他在中央党校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多次聆听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报告。近两年的学习,不仅提高了他的思想政治觉悟,而且奠定了他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后来担任领导职务时,处理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他深有感触地说,上中央党校,终生受益,一是提高了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二是保持和发扬了超越时空的延安精神。 

  革命工作总忘情 

  1948年,张德尚在西北野战工作团任中队长,随军挺进大西北。兰州解放后,任兰州市公安局第一分局局长,1949年12月,又调往酒泉专署公安处任处长。 

  当时,河西走廊虽然是解放区,但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及反动道会骨干十分猖獗,疯狂地进行各种破坏和颠覆活动。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使翻身后的老百姓安居乐业,张德尚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亲自率领公安部队进行剿匪,缉捕暗藏的敌人。在人民群众的紧密配合和全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消灭了土匪,基本上肃清了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彻底粉碎了阶级敌人复辟的阴谋。在这次镇反运动中,由于他斗争坚决,成果卓著,荣立了二等功。 

  1953年,张德尚调北京工作,任国家建筑工程部保卫处(系独立处,与司局平行)代处长兼党支部书记。1955年,党中央号召支持边疆建设,他积极响应,担任队长和党支部书记,带领120多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家属子女200多人,离开繁华的首都,来到新疆。他被分配到独山子矿务局工作,任矿区党委第三书记兼钻井处党委书记等职。这期间,他分管政法和农副业生产。有一次,独山子公安局发现有人要破坏炼油厂。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公安人员经过1个多月的日夜奋战,终于破获了这起阴谋爆炸炼油厂的反革命案件,保住了炼油厂。 

  1958年,张德尚担任独山子矿务局书记后,既要抓党委工作,又要抓生产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与石油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他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全矿职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提高炼油技术,完成三期扩建工程做了大量工作。其间,为了解决石油职工蔬菜副食短缺的问题,矿区党委号召全体职工自力更生,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在他的倡导下,矿务局在戈壁滩上开辟了东村和西村两个副业点,既解决了职工吃菜难的问题,又为后来农副业生产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使退休职工有活动和娱乐的场所,矿区党委研究决定在东村建立一个“幸福院”。一年秋天,一位老工人把自己在幸福院收获的第一个南瓜送给了他,高兴地对他说:  “感谢党委对我们退休老同志的关怀和照顾,使我们有了一个欢度晚年的场所,给你送个南瓜,是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啊!” 

  随着矿区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水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矿区党委决定寻找、开辟新的水源。张德尚亲自带领3名同志多次骑马进山勘探,经过一番周折,水源终于找到了,但他却累倒了。原来,他在过去反“围剿”战斗中,得了伤寒,不能随军行动,老乡们就把他藏在山洞里。由于山洞阴暗潮湿,使他得上了痔疮,1954年曾在北京做过手术。这次进深山勘探水源,使他旧病复发,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手术。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张,有些老工人家里人口多、孩子小,揭不开锅,就来找党委:党委开会研究决定,由粮食部门立即设法解决。个别不能解决的,他就从自家的口粮里分一部分给他们。把粮食给了别人,自家的孩子却吃不饱肚子得了浮肿病。他见妻子心里难过,就指着孩子肿得又明又亮的脸蛋说:  “现在像这样浮肿的人又不是一个两个,在考验每个共产党员的关键时期,我如果不能舍小家顾大家,与全矿职工同甘苦共命运,战胜灾荒,共度难关,还算什么领导干部,还算什么共产党员!”听了他的话,妻子只能默不出声。 

  积劳成疾显真诚 

  对待工作,张德尚兢兢业业,毫不懈怠。他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下班吃饭时间遇到有人来找,就边吃边谈工作。对于他来说,从来就没有星期天。遇到周末,他上午不是阅批文件,就是约人谈话,下午碰头会照开不误。有时开电话会议,往往次日凌晨才能回家。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令人敬佩,但他的健康状况也时常让人担忧。 

  张德尚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经常深入学校和幼儿园搞调研,要求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勉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他倾注了一片爱心。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总是想方设法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1964年,张德尚患上了心脏病。那年,有一个代表团来独山子参观,其中一位同志是他的老战友,当老战友得知他的病情后,便劝他去北京治疗,并愿为他安排住院,但他婉言谢绝了。他说:  “一是工作忙,我确实走不开;二是一有病就到北京治疗,这个头我不能开,领导干部应该在每件事上都为大家作出表率才对。” 

  由于他受胃病的长期折磨,瓜果蔬菜不能吃,营养不能均衡吸收,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发展成粥样性心脏病。加之他常年带病工作,繁忙劳累,致使病情日渐加重:1966年2月,组织上将他送到乌鲁木齐市新疆医学院。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病情好转:5月份出院时,医生建议继续服药疗养,两年内一天工作不得超过2小时:但闲不住的他没听医生的话,而是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他心爱的石油事业中。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张德尚在“运动”中惨遭批斗,备受折磨,在1967年8月6日被迫害致死,年仅48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中央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使无数蒙冤受屈的领导干部重见天日。张德尚也同样得似还原他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的本来面目。1982年10月20日,新疆石油管理局在独山子隆重召开了张德尚追悼大会,宣读了石油工业部给他所作的结论:  “张德尚同志实属‘文化大革命’迫害致死,给予彻底平反昭雪。”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毅所致的悼词中,对他的一生和为党为人民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