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家乡骄子 / 正文

刘壮民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1-29 08:05

刘壮民    自有口碑民心

    刘壮民,1933年2月生,神木县沙镇菜园沟村人,中共党员,

1948年参加工作,1948年至1950年在榆林地区地干校师范班学习。1950年至1973年的23年时间里,先后担任过神木县王桑塔区乡长、区助理员,中共神木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农工部部长,中共神木县委副书记,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副组长、党组副书记等职。在此期间,主要搞调查研究和文案综合工作,在为领导当好助手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走向更重要的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3年9月,他来到百废待兴的佳县担任县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在佳县的近十年时间里,他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个不同的时代,谱写了他人生中辉煌而难忘的篇章。1981年12月,刘壮民同志调离佳县,先后担任中共榆林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中共榆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地区人大工委主任等职,为榆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3年9月,刘壮民同志临危受命,来到人民生活最困难、文革中两派斗争很激烈的佳县,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会主任。当时,全县18万人口,只有山梁薄地67万亩,其中水地仅3500亩。1972年,全县产粮仅2000万斤,年人均口粮110斤,缺衣少食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活命,15000多人外出乞讨、逃荒,土地荒芜,无人耕种,洋芋、红薯蔓子成了在家老百姓的主要口粮。佳县是当时全省最贫穷的县之一。

    刘壮民同志不惜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投入拨乱反正的艰难工作之中,针对人民群众把矛盾的根源归于那场浩劫全国人民的文革运动,推心置腹地告诉大家,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让老百姓填饱肚皮。经过他反复细致、热情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化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化解,生产逐步得到了恢复,全县再现安定的局面。

    粉碎四人帮后,在开展、批、查运动中,刘壮民坚持原则,采取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措施,教育、感化和挽救了一大批老同志。当年学生派的领袖人物李树有感慨地说:  刘壮民顾大局,识大体,不管对哪一派,一碗水端平,对事不对人,不仅不计前嫌,而且还提拔重用我,我的前途是刘书记开拓的,我的政治生命是共产党给的!

    刘壮民除大胆任用两派中的优秀干部外,还启用解放出来的老

干部,而且破格重用新涌现出来的年轻干部。他公正无私的工作作风

和以诚相待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双方的高度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真情感化了每一个人,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一心一意跟着他与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征山治水,改变贫困面貌。佳县县委巧妙处理两派矛盾的事迹在周边各地迅速传播开来,连山西临县县委的领导也带领干部前来佳县,学习化解两派矛盾的先进经验。

    佳县是纯农业县,十年九旱,再加上人多地,人民生活极为困难。为了改变佳县一穷二白的面貌,刘壮民深入调查,分析县情,制定发展规划。他说,要让佳县人民吃饱饭,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征山治水,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刘壮民的格言。本着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方针,他带领县领导一班人,先士卒,亲赴第一线。一把铁锨、一顶草帽和一个水壶是他随身携带的三件宝,亲自上阵和农民一样扛石头、担粪、背庄稼,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苦同乐。

    1974年,刘壮民带领县、社、队三级干部赴大寨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全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他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狠抓三田建设,修梯田、打坝、治渠湾河改道,先后新修梯田40万亩,新修水坝地3万亩,实行科学种田,推广两杂两薯,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动员全县人民发扬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实干精神,担水点种玉米和高梁。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日益好转,即使在1979年大旱和冰雹双重灾难面前,粮食总产量仍达到1.23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到1979年,佳县基本上实现了山山梯田化、沟沟都有的大寨式景观。

    在刘壮民及其他县委领导的带领下,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发展生产,从1973年起,佳县吃返销粮的数量逐年下降,到1978年,不再吃返销粮;1979年,向国家上交公购粮500万斤;1981年,粮食产量突破1.4亿斤,人均706斤;到1981年底他离开佳县时,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在注重粮食生产的同时,刘壮民还特别重视佳县的水、电、路等

基础设施的建设。就在他来到佳县的第二年,他同县委其他领导,前

往山西省临县求助,解决电力问题,终于从山西省克虎寨跨黄河拉过

来一条生命线,为佳县山城的老百姓解决了期盼已久的照明问题;接着,又在山城建起蓄水池,从黄河引水上山,还为各机关单位铺设了自来水管道,结束了佳县山城祖祖辈辈从山下担水吃的历史;在通镇建起了35万伏变电站,架通了天桥电站通往佳县的电路,彻底解决了县城及周边社队的用电问题。

    1974年,省计委主任曹素仁来佳县视察工作时,刘壮民不失时机地把想在佳芦河上修建一座大桥的设想告诉了他,曹主任当场答应。1975年,当时榆林地区第一座混凝土双曲孔大桥——佳芦河大桥终于竣工通车。之后,他又四处奔波,争取项目,和干部群众一起努力,不仅修通了备公社通往县城的土公路,而且还先后建起了谭家坪、峪口、通镇等地十几座大桥,大大改善了佳县的交通状况,填补了佳县一无大桥二无乡村公路的空白。

    刘壮民同志在佳县期间,除农业、交通、水电之外,文教、医疗、卫生等也百业兴旺。通镇、乌镇、坑镇、店镇等八大地段医院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成为周边各县甚至是榆林和山西等地病人首选的求医问药的理想去处。

    1979年,《人民日报》报道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承包的事迹以后,刘壮民解放思想,大胆决策,坚持改革,在佳县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亲自深入生产大队,认真调查研究,制订方案,边摸索边前进,足迹踏遍了佳县23个公社的山山水水。当全省许多地方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抱等待、动摇和观望的态度时,刘壮民带领县委一班人,坚定不移地坚持包产到户和包干 到户。佳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当年,粮食产量突破1.4亿斤,比以往正常年景翻了一番,在全区乃至全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为了鼓励先进,督促后进,对在土地承包后实现了千元钱、万斤粮的先进个人,政府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前去慰问,刘壮民还亲自为他们戴红花,进行表彰和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1981年,以报道大寨而著称的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先生携同戴秉国记者,不远千里专程从北京赶到佳县采访,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佳县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进经验。

    刘壮民同志在佳县任职的近10年时间里,他带领一班人,为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业绩。

    1981年以来,刘壮民同志先后调任榆林地区行署副专员、常务副专员后,多次陪同国务委员、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及中央、省上有关部门的领导视察、调研和论证神府煤田的开发。

    1988年,刘壮民同志任榆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兼神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总经理。此时,恰好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全区各种社会矛盾凸显,100多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大开发的需求。他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和厂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继续坚持南治土、北治沙的方针,发展羊、枣、薯、果、豆、油、 为主的七大农业主导产业,并提出走工业富区的路子,加快推进煤、气、油等资源的开发。地委先后制定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鼓励个户、联户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片治理,不限人数和对象,  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等一系列优惠

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治理开发的步伐。

    1988年9月,他赴北京向国家计委、林业部专题汇报榆林治沙情况,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国家计委和林业部当即答应支持1300万元用于榆林治沙造林。同年秋天,他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到北部沙区乡镇和农村的田间地头,走访群众,实地调研,亲自撰写了发展沙区绿洲农业的调研报告,并刊登在《榆林日报》上,他还责成相关部门编制出了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1991年3月,国家计委、中国扶贫基金会、华能精煤公司等联合调查组到项目区考察,肯定了该项目的开发价值;同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项目实施,总投资2亿元,被列为20项兴陕工程之一。该项目历时9年,新修平整水地60万亩,打各类水井6461眼,建成35千伏变电工程3处,架设10千伏农电线路1150公里,栽植防护林网1000多公里,新建和完善农技服务站点110处,引、推广示范适用技术10多项。沙区粮副基地的建设是榆林第一次采用综合治理、立体开发的现代化方式,使60万亩荒沙变成

了绿洲,粮食产量达到42.46万吨,比实施前翻了一番,7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该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粮油和肉、蛋、菜等副食品,榆林沙区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井布、渠相连、村村通公路、电网连万家的新格局。1997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带领国家相关部委领导来视察项目,对该项目建设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感慨说:荒沙滩地在几年内能变成高产田,真不简单!

    1988年,神府煤田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开发阶段,刘壮民同志与

神华公司领导共同研究解决了矿区建设中包神、包铁路建设,包神府、神大二级公路建设和集装站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征地、拆迁、井田规划、运力分配、劳动力安排等问题。他先后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乔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等视察神府煤田,并参与开发神府煤田等重大项目的决策。1988年到1989年,年产1200万吨的大柳塔煤矿和年产1000万吨的活鸡兔煤矿、石圪台煤矿等先后正式投产,正式拉开了神府煤田大开发的序幕,为榆林以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其间,他还领导组织修通了榆神二级公路和佳米、榆靖定等三级油路,构建了榆林地区交通网络框架的新格局。

    1990年,榆林行署在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上,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提供优惠政策,鼓励省外、省内民营企业投入到资源开发上来,积极鼓励靖边县政府与兰州军区协作,对靖边青阳岔区域进行风险勘探,并探明了定边、靖边、横山、子等区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加快油田开发的步伐,他亲自选址、制订方案,筹建靖边炼油厂,该炼油厂目前已经发展为榆林市的龙头企业,为国家年上交税利10多亿元。

    1991年,石油部部长王涛来靖边视察长庆天然气,刘壮民同志闻讯后连夜赶往靖边汇报工作,请求王部长支持帮助铺设横山至榆林的天然气管道,为地方自筹资金建成天化一期3万吨的甲醇生产线创造了条件,也为榆林城区机关和市民使用天然气奠定了基础。

    1996年,刘壮民同志离职休养,可仍然心系人民。1997年,按照市委要求,成立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他担任了会长。在他的带领下,该会全体老干部围绕促进西部大开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为此,刘壮民同志被誉为老有所为的好党员,先后两次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2004年,又被省委和省政府评为全省老干部先进个人。树高千丈,不忘根本。他先后为家乡菜园沟村筹措资金150多万元,用于该村的各项建设,为村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刘亚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