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家乡骄子 / 正文

刘裕丰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1-17 16:09

刘裕丰  半生戎装  一片赤诚

    刘裕丰,原名刘金,1937年7月出生在神木县沙镇沙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刘裕丰出生时,正逢抗日战争爆发,沙虽非沦陷区,但依然不能摆脱战争的影响,战争中的颠沛流离使得他父亲格外看重他,因而取名金以示珍爱。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硝烟和解放战争的炮火,他在村中艰难地读完小学,1953年1月考取神木县初级师范,1955年7月转入榆林师范上学。他从小就有一个参军,1956年元月,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一师,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荷从戎30年的生涯中,他历任战士、文书,解放军骑兵第一师司令部保密员(排级),政治部干部科干事,新疆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干事,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东疆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东疆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1986年,全国大裁军时,东疆军区取消,他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任处级组织员。此后,他担任过新疆司法厅机关党委书记、新疆司法厅助理巡视员(副厅级),1997年11月退休。在此期间,他先后于1961年在解放军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1978年9月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通过这两次学习,他不论是在军事、专业方面还是在政治理论素质土都有了质的提高,为其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裕丰一直从严要求自己,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在军队工作期间,曾被选为东疆军区首届党代会代表,并当选为军区纪委委员;1983年,由于成绩显著,参加了乌鲁木齐军区召开的师团两级先进干部表彰大会,并受到通报嘉奖;1984年,被东疆军区记三等功一次;1994年至1995年,连续两年被司法厅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司法厅评为全疆司法行政系统清正廉洁优秀干部,并被通报表彰。他是师范出身,喜好文字工作,文学素养很高,曾给军区领导、军区机关和自治区领导、自治区党委草拟过大量材料、文稿,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报告文学、通讯特写和报道达20余万字,参与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编写《党员教材》的编撰工作。

    难忘的童年岁月

    沙地瘠民贫,大多数农家辛苦一年所得,仅能勉强糊口。刘裕丰家只有1亩山地,打不了几粒粮食,加之母亲疾病缠身,只能做些家务,靠父亲在贺家川贸易公司当炊事员,每月30多斤小米的收入,维持着家里几口人的生计。他和年幼的妹妹,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饿得无法忍受,就去挖野菜、剥树皮,掺和在谷子糠面里煮饭或蒸窝窝头充饥。进入冬季前,八九岁他,总要跟随村里的妇女们,去距村里四五里路的石山坡砍柴,拣拾落地的枯黄树叶,以备冬天烧饭、暖炕,大都是上午出门,太阳落山才能回家。13岁前,他没穿过一件新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他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退缩,依然坚持勤奋学习。他上小学时,家里穷得没点灯油,就去邻居家,借着婆姨们做针线活的灯光,看书做作业。晚上睡觉躺在炕上,在没进入梦乡前,他还要将难写难认的字在自己肚皮上用手指写。1952年2月,神木县师范速成班招收50名学员,免食宿,免交学杂费。年仅13岁、小学还未毕业的他,由沙步行90华里赶到神木城参考,并被幸运录取。临近入学时,他才知要自带被褥,但家里没有多余的被褥。后来,父亲从别处要了一块冬天挂的破棉门帘和一块单人烂毡,才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艰苦的童年,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成为他人生的巨大精神财富和立身做人的根本。

    艰苦的剿匪经历

    苦难是一笔财富,痛苦经历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刘裕丰从战士到厅级领导,他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58年春天,奉上级命令,他所在的骑兵第一师,赴甘肃南部、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阿坝地区)平叛剿匪。第一次战役是可生洛托合战役。根据情报,该地约有近2千多名叛匪,我军有5个团(4个骑兵团和1个步兵团)近1万名指战员参战。上级命令晚11时许出发,火速赶赴战地。当晚天黑,又下着大雨。因山路崎岖,只能牵着战马绕山道前行。他所在的通讯连随师指挥所行动,拂晓前要赶到集结地点。当赶到时方知,师前卫二团行军速度快,天又黑,误人敌阵腹地,同敌军交上了火,战斗十分激烈。其余4个团因向导引,未能按指定间、地点到达,约上午10时许才进入了战斗。师指挥所观察到有几百名叛匪围攻我军1个连,立即命令师工兵连1个加强排下山去增援解围。结果除两人幸存外,3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其中有不少与刘裕丰是同期入伍的老乡、战友。他流着眼泪掩埋了战友的遗体。这次战役,歼敌1600多人,缴获了不少武器弹药,我军也伤亡了200多名指战员。这次战役是他有生以来接受的第一次战斗洗礼。

    刘裕丰参加的第二次战役,是青海南部的银滩战役,我军共有8个团参战。接到命令的当天,太阳已经落山,但上级命令必须在拂晓前到达指定地点。大家吃了点随身带的干粮后,骑马火速赶去。当晚行军至深夜2时许,他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所骑战马也随马群离去,坠马后,瞬间头脑清醒了,高度警惕地朝着大部队奔去的方向行走。他忽然想到,有的战士被匪徒活捉后,惨遭剥皮示众,于是迅速将子弹推上膛,拧开手榴弹盖,随时准备与匪徒决一死战。不大一会儿,后卫骑兵四团从他身边飞驰而过。这时他想到了老同志介绍的经验,便行走一段爬在地下用闻马蹄味,来辨别方向。再行一段,便下身贴地面听听是否有返回的马蹄声。走了不知多长时间,听到有四五匹马由远及近驰来,猜到是连里派人救他来了。他兴奋地朝天连鸣两枪,不到两分钟,看到了几束手电光,又连放两枪。不大功夫,连司务长鲍玉昌、卫生员张健成等

5位同志,牵着他的战马站在面前。当时,他激动地放声大哭。银滩战役结束后,部队又奉命向青海西南部继续剿匪。所去的这个地方,要过大草地、走烂泥滩和大雪山。早在上学时,他就听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险故事,但不知如何艰险,这次要亲身体验了。草地,一望无际如茫茫大海,茂密的杂草,蒲团似的东一丛西一蓬,到处是积水的烂泥滩涂,没有人烟,没有道路,只有先头部队留下的时隐时现的脚印和马蹄印。草地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时而彩霞满天,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冰雹骤下,时而雪花纷飞,上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就刮起了凛冽寒风。过草地一个多月,就像经历了春夏秋冬。在这般恶劣的天气、复杂的地形中,战士们还要追歼匪徒。追剿中吃饭是个大问题,草地的积水乌黑发臭,做的饭闻到就使人恶心,但为了保持体力还要硬着头皮吃。有一次,他们把匪徒追堵到大雪覆盖的深山老林里,预测三天即可全歼,故未带锅灶,只带了

三天的干粮和马料,可未料到追击了七八天,还未消灭残匪,他们饿得筋疲力尽。上级知情后,立即命令空军用飞机空投食品,但在高耸茂密的大松林里无法找到,他们只好食雪或扒开浅的地方寻找枯黄的野菜充饥。好在战士们都很年轻,顽强地挺过来了。之后,部队下山,休整了几日,补足了给养,又赴四川阿坝地区剿匪。

    在近一年剿匪战斗中,虽然吃了难以想象的苦,但可以说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刘裕丰的人生观。他常说:  我之所以能成长为党的一名厅级干部,就在于:一靠党的培养,二是剿匪战斗的洗礼。

    廉洁的人民公仆

    刘裕丰参加工作43年,工作始终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正派为人,秉公办事。无论在机关,还是去基层调研,都不辞辛劳,努力工作。转业到地方后,尤其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期间,不少同志找他办事,要不违背原则,他热心地予以帮助。有的人来送礼表示感谢,一律被他婉言拒收,凡是请吃,也都一概推辞。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大好人,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常说不论大小,手中掌握多大权力,时刻不要忘记你是党的干部,不要忘记自己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心里装着人民,要给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清正廉洁,人民就会拥护你、感恩你。这才是一个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