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家乡骄子 / 正文

高云峰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10-14 08:11

他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人生之路的起点上就摆着三个陷阱:贫困、贫乏、平庸。为了跨越这三个陷阱,他追求不止,奋争不息,永不言弃,终有所成!这位在困苦中崛起的人叫高云峰。

走出贫困

19624月,高云峰出生在神木县花石崖镇高念文村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人生的幸运,首先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降生在合适的家庭,即时间、空间、人间的优化组合。而他,却是“三间”非常错误的组合:中国最贫困的年月,陕北最偏僻荒凉的山村,父母即将离异的6口之家。

童年给高云峰最深的印象,是全家人所有的活动都为解决“吃”而奔忙。他的任务有三项:从春天开始喂一只小羊羔,直到冬天喂成大羊;到山上砍柴,供全家人烧火做饭;每天拾两趟粪,就是早晨拾猪粪、狗粪,中午羊出坡时拾羊粪。这三项任务始终伴随着他的童年、少年。对他来说,繁重的劳动并不是令人最痛苦的,让人窒息的是,无论你付出多大的艰辛,都甩不脱怕饿死、怕冻死、怕当乞丐的恐惧!

高云峰从初中开始,离家外出读书,算是开始了正规的上学生活。但是,那时的学校走所谓的“五·七”道路,半工半读。脱离家务劳动的他又开始了社会劳动,脱砖坯、垒院墙、修梯田、割麦子 ……那个年代的建设性劳动和农活几乎都干过。十四五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却是体力劳动繁重,营养差,身体瘦弱,满脸长癣。春天一场病,冬天一场病,一病半个月,而又没钱买药,全凭硬扛,能够活命,全靠“命拽”。

1978年,高云峰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高考制度。可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都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怎么考?好在大家都一样,而他,则有比别人更强烈的改变贫困的愿望,也强烈地意识到要改变贫困唯此一考!于是,他开始了拼命地如饥似渴地学习,可是,哪有什么方法,更奢谈不上效率,只有一腔热情拼时间、拼吃苦。每天晚上,他都要到一两点才睡。有时熬一整夜,瞌睡了,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饿了,只能喝一碗开水冲酸梅粉。到学校上课,九点以后他就又累又饿,身体飘飘忽忽,脑子虚虚幻幻。1978年、1979年给他的记忆除了熬夜、饥饿外,其他的人和事几乎一律空白。那时,高考、中考分开进行,为了保险,班里几位农村来的同学相约报了中专,想先解决工作问题,有一碗饭吃的问题,也就是生存问题。

1979年,高云峰考上榆林师范。1981年毕业后分配到神木县教研室工作。有了工作,从此走出了饥饿,但并未走出贫困。他每月44元钱,要给母亲生活费,要供弟弟上学,还要积攒自己再上学的学费,怎么够呢?直到1991年,他参加工作已有十个年头,刚刚还清了结婚的债务,又欠下修房子的债务。贫穷像影子一样跟在他的身后,理想、志向、对未来的设计都逃不脱这根绳索的捆绑。1993年,为了彻底摆脱贫困,他毅然下海,辞去了苦熬十年才换来的榆林行署体改委综合科科长的工作环境和职务,创办了神府开元实业有限公司,开始了经商的历程。其间的艰辛、屈辱、危机,甚至危险真是一言难尽!可是,3年下海赚到30万元,相当于他以前200年工资的总和。商海弄潮让他告别了贫困,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工作、事业中去。

走出贫乏

生活的贫困,必然导致知识的贫乏。高云峰最宝贵的读书时间、记忆的黄金时期,都让打草、砍柴、拾粪占据了。所幸的是,生活的贫困,条件的恶劣始终没有泯灭他对阅读的渴望,对书籍的喜爱。小时候,他家里有几个纸瓮,用来储藏米面之类粮食。纸瓮的外层是用旧书、旧报糊的,那些字由于裱糊,字不连句,段不成章。可是,这些文字似乎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他。从认识字开始,他就不厌其烦地阅读上面的文字。纸瓮放在凉房里,阅读的条件可想而知。有时为了读上面的字,他的额头上、鼻尖上蹭的全是灰。有一年冬天,高云峰在凉房读纸瓮入了迷,竟然把手脚都冻了。读书之于人生是多大的享受呀!阅读对他来说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享受,再忙再累每天坚持阅读是他多年坚持的生活习惯。

对他这样一个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求学之路注定要充满曲折艰辛。榆师毕业后,高云峰一边工作,一边供弟弟上学,一边复习,一边攒自己再上学的钱。上一所本科大学读中文系是他最美的梦想。可是,3年过去,他准备好了考试,却没有攒够上学的钱。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可以带薪上学的陕西教育学院中学教师进修班(设在榆林高专),虽算圆了自己上大学中文系的梦,但遗憾的这只是一个残缺的梦。好在,大学无论好坏,都有你读不完的书。大专毕业后,他边工作,边参加西北大学中文系的自学考试,取得了自考大学本科学历。由于中学时学校没有开设英语课,他没有学过英语,所以也不敢奢望考研。但是到了21世纪,他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有硕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激发了他考研的欲望。2002年,他参加了教育硕士考试,其他科目全部上线,只有英语未上最低线,只有28分。这对他的打击可真不小,于是暂时收起了考研梦。2004年,他调到准格尔旗当了副旗长后,分管招商引资,深深感到不懂经济不行,所以,他又开始读经济类的书籍,同时备考内蒙古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2005年,他参加了考试,并如愿以偿,榜上有名。

200653日,对高云峰来说,是特别难忘的一天。这天他又坐在内蒙古大学经管楼的206室,成了一名读MBA的学生。看着班里平均年龄比他低十岁的同学,他一点不感到难堪,知道自己为此付出的努力和代价,由此无比珍惜这晚到的幸福!克服工作的繁忙、知识准备不足的压力,他加倍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学业。2008710日,已是46岁的他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穿上了硕士服,戴上了硕士帽。

从中专生到专科生、本科生,再到硕士生,一条求学的路,也是走出物质贫穷与知识贫乏的漫漫长路。高云峰深深体会到,学到的知识越多,就越感到自己仍很贫乏,尽管自己成了大学的党委书记,成了教授,发表过几十篇文章。但是,他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文明的脚步一刻也未敢停下。他坚信:只有学习的精彩才有生活的精彩;只有学习的成功,才有人生的成功!

走出平庸

高云峰自认为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贫困的人。但是,他坚决拒绝做一个平庸的人。当教师要当出特色,做干事要兢兢业业,做商人要靠智慧、靠知识赚钱,做领导无论大小一定要干出政绩。

19957月,高云峰结束下海经商的生涯,调神华集团神府公司子校任校长,主管一个有100多名教师、1500多名学生的学校。上任伊始,他没有按已有的成规去做校长。为了创新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他潜心钻研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著,外出考察上海、山东、北京等名校的办学经验。他结合矿区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助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以此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帮助教师事业成功,帮助学生学业成功;教师的成功体现于帮助学生学业成功、健康成长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学生的成功是获得知识、健康、自信,成为聪明人、健康人和文明人。“助人成功”的理念构建了学校的和谐发展,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取得了显著实效。在他任校长的5年中,子校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曾连续4年获神木县第一,成为神木县的名校。

1999年,高云峰调任神华准能公司教育处处长。教育处管理着4所幼儿园、3所小学、2所中学。利用准能教育自成体系的优势,他提出了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综合改革教学方法的思路。经过几年努力,准能的高考生上本科线的人,由1999年的13名,到2003年增至100多名;2008年,有6名原准能一、二中的学生考上了北大、清华,成为当地破天荒的新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率达90%,一大批教师被授予鄂尔多斯市乃至自治区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准能教育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期,成了鄂尔多斯市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团体。

2004年,企业教育移交地方,高云峰也被调到地方,被任命为准格尔旗副旗长,分管公安、司法、招商、旅游。按照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他所分管的公安、司法、普法工作连续三年获鄂尔多斯市实绩考核一等奖,他也被评为全市“学法用法先进个人”。

2006年,自治区在全区公开招聘副厅级领导干部。面对机遇和挑战,高云峰毅然报名参加了青年干部组的招考。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与综合考核,他在报考这个组别的全区1280名处级以上干部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被录用的五人之一,被任命为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新的工作岗位,新的起点,也是新的考验。秉承不做一个平庸人的理念,在新的事业面前,他决心通过努力,为这座老校园带来新气象,他和党委一班人锁定了升格本科的奋斗目标。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2009年教育部批准集宁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后的校名为集宁师范学院,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贫困但不贫乏,平凡但不平庸,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艰难困苦,永不言弃!努力做一个于国、于民、于家、于友有益且有用的人。这,正是高云峰人生历久弥坚、永不更改的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