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家乡骄子 / 正文

梁士堂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9-29 14:57

梁士堂,小名四保,曾化名王真,神木县太和寨乡梁家塔村人,生于1910年农历721日,逝于1988年农历1116日。他曾任神木县委书记,榆林地委纪检委书记。

太和寨乡梁家塔村位于神木县中南部,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老百姓生活特别困难。1913年,梁家塔及邻村突发瘟疫,梁士堂祖父母、父母、长兄及几个叔父母等共25人染疾暴亡,致使这个原本人丁兴旺、劳力充足、务农又兼做小生意的殷实之家,顿时陷入极度贫困。父母和其他亲属的离世,使得4岁的他孤苦无依,全靠寡嫂和出嫁的姐姐轮换抚养,苦度时光。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3岁那年梁士堂就独自操持家务,下地干活,小小年纪就学会耕田种地,又能吃苦耐劳,磨砺出了不屈的意志。在劳作之余,他念了三年冬书,后因家贫实在交不起学费,只得外出揽工谋生,饱尝了揽工汉的那种饥寒交迫、备受歧视压迫之苦。

1933年农历十月,神木南乡区委书记贾怀光来梁家塔等村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听了宣传,梁士堂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让像他这样的穷苦大众过上好生活。他强烈要求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经贾怀光与崔明岭共同介绍,秘密入党。他被指定为党小组长,并受命指导梁家塔等五个村联合组成了赤卫队,由他任大队长,许家洼村的许培仁任政委。赤卫队成立后,以刀矛等武器,配合红三支队打土豪、除恶霸,建立各种群众组织,扩大苏区。

19347月,神府苏区不断扩大,上级调梁士堂到六区任区委宣传委员,当时的区委书记是张守功。不久,他任六区苏维埃主席。同年冬,县委书记贾怀光来六区巡视工作,指定他化名“王真”。之后,他在这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352月,梁士堂接任六区区委书记,这一年春天,神府苏区遭到敌人第二次残酷的“围剿”,革命陷入低潮。敌人大搞移民并村,修堡垒、编保甲、逼自首,组织铲共义勇队。顿时,白色恐怖笼罩苏区,大部分革命组织被破坏,许多党员干部被抓、被杀。革命队伍中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有的投敌、自首,有的回家。六区区委20多人,在敌人“围剿”结束后,牺牲8人,回家6人,投敌4人,只剩下他和胡占彪、张江全、牛林英4人坚持工作。他好几次遇险,但都在群众的掩护下化险为夷。有时正在开会,放哨的说敌人来了,大家都分散突围到下一个结合点。可每次重新会合,总有一二人牺牲或失踪,但他都不退怯、不悲观,更不动摇。他常给大家吹笛子,有说有唱,以坚定的信念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他和战友们有时在山沟里、破草窑里躲藏敌人追捕,还兴高采烈地悄声议论革命成功后的幸福美好生活。他对革命始终充满了必胜的乐观主义信念。

1935年,苏区斗争更加残酷,梁士堂冒着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危险,照样坚持对敌斗争。太和寨民团头子杜光太知道他是共产党的区委书记,带人到梁家塔村抓他。几次扑空后,这些气急败坏的家伙把他的堂兄梁士禹(赤卫大队长)及侄子梁子兰抓到陈家坪严刑拷打。他们审问不出任何结果时,便残忍地砍了梁士禹的头;侄子也被拉到刑场,正要砍头时,让及时赶到的梁士堂的六叔父用一头毛驴买下。不久,他的二哥梁士尧(村长、农会会长),被敌人骑兵营营长邬青云用菜刀杀害于贾家洼村。他听到噩耗后,悲痛欲绝,但不仅没被敌人的残暴所吓倒,反而更加激起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他把仇恨埋藏在胸中,把对亲人的爱施予其他革命同志。19353月神府特委特派员王达成领导红三团及2000多名赤卫队员、200多名地方干部,攻打新寨则敌人据点,王兆相担任战场总指挥,梁士堂奉命率领干部和六区的几百名赤卫队员参战,并负责搞侦察、抬担架、送饭菜等。攻打失败后,他带领六区干部掩护赤卫队员撤退。他背着负伤干部高子万艰难地跑了5里路,平安撤出,自己累得躺在地上起不来。这次战斗失利后,敌人“围剿”更紧。为了保存实力,更好地战斗,红三团化整为零,分散隐蔽。4月间,王兆相带的红三团团部30多人,由梁士堂领到距敌花石崖据点20里的屈家南沟村休整。他组织群众昼夜放哨,严密封锁消息,住了7天,敌人一直未能发现。神木县委书记乔钟灵得了重病,由他负责转移到九五会村治疗。由于那里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敌人来村搜索,群众把乔钟灵藏在黑豆秸堆里,敌人走后再抬出来,一直到乔钟灵养好病安全地离开了村子。1936年农历815日夜,他和张守功配合王兆相率领的红三团部分人员,在太和寨的山头上,安全地接应了从太和寨敌人据点投诚出来的李治州等三人,使他们顺利地进入根据地。

[FS:PAGE]

19362月,佳芦县革委会成立,梁士堂任县革委会主席,民主人士郄善斌任副主席,刘长亮任县委书记。319日,佳芦县委在麻堰沟村活动时,与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的东征红二十八军接上了头。他一边派人及时通知神府特委书记杨和亭与毛凤翔,一边汇报情况,安置部队吃住。刘志丹亲切地向他们询问了神府特委情况,并逐一在地图上核对东征路经各村的地理、人口等详情,后又对他们讲了面临的革命形势,鼓励他们坚定革命信念。20日天不明,队伍就出发了,当特委书记杨和亭和毛凤翔赶到麻堰沟时,队伍已走多时。等候在这里的梁士堂立即借来三匹马,三人骑马追到贺杏峁村才见到刘、宋首长,随后也随军行动。半路上,群众来报告,杨家墕村有敌人三个连正在抢粮,刘志丹听后果断决定歼灭这股敌人。他察看了地形后,命令一团正面攻击,二团由毛凤翔作向导从侧面攻击,三团由梁士堂作向导埋伏在沟底消灭逃敌。战斗打响后,一、二团猛攻,把敌人逼进沟底,结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三团一举歼灭。322日,神府特委在陈家坪村召开了欢迎红二十八军大会。会后,红二十八军向沙峁方向前进,沿途又打了几个胜仗。盘踞在神木南乡各据点的敌人闻风丧胆,纷纷逃往神木县城。神府苏区革命又进入了高潮。其间,梁士堂带领群众掀起查田纠偏、拥军支前、参加红军等运动,使地方革命政权更加巩固,革命武装迅速发展壮大。经过一年多艰苦曲折的斗争,神府苏区转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新时期。

19383月,梁士堂被神府特委选派到延安参加干部培训班,学习了4个月。学习期间,他多次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讲课。这次学习,使他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完毕返回神木时,他化装成串村小商贩,担着一担中共中央给神府特委的经费,即边区票子。他机智地躲过敌人的搜查,安全回到神木,把边币如数交给神府特委,受到神府特委的表扬。

当时,由于山西遭到日军的残酷扫荡,晋绥边区环境恶化。1941年,八路军的120师政治部、供给部、后方留守处、兵站、粮库、医院及晋绥边区的一些机关约一万多人,由山西移驻黄河西岸的神府县。沿河170里的各乡、村,都住有大量的干部、伤员、医护人员等。经中共中央同意,神府县由陕甘宁边区划归晋绥边区代管。时任神府县县长的梁士堂工作异常艰难,因神府县作为晋绥前线的大后方,不但要给前方不断输送兵员、粮草给养等,还要解决驻在神府的军队、伤员、机关人员的衣食住行。他不论是当民政科科长,还是县长、县委书记,都是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努力工作。

抗战结束后,梁士堂又积极加入到支持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19478月,解放军第一次攻打榆林,晋绥边区命令神府县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县委、县政府号召各乡各村抢收、抢打、抢晒、抢送公粮给前方,有的乡村连籽种都送给了前方。这一年,春天大旱,秋天又阴雨连绵,收成很少。到1948年春,全县发生灾荒,饥民遍地,大约饿死一千多人。对此,晋绥边区高度重视,派专署专员乔钟灵带队查实灾情,及时制定生产自救方案,给神府县调拨一万石救灾粮。当时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家属也都饿得很厉害。他的老家4口人,饿的实在不行了,他的哥哥梁士顺来到贺家川县政府找他,抱怨说:“家里断炊了,人都快饿死了,你还当什么县长,回家去吧!”他耐心地劝哥哥不要发火,并说:“我虽是县长,但也不能以权为自家谋取私利,回去自己想办法解决吧!”那时乡上给各村军烈属拨了一些救济粮,当村长的三哥给自家分了一斗粮。他听说后,立即写信严肃批评,要家里立即把分到的军烈属粮退回去,还说:“宁可饿死干部家属,也决不能饿死军烈属,要确保军人安心在前方打仗。”他家里无粮,老婆孩子只好靠挖野菜、剥榆树皮度日,最艰难时甚至到别人家羊圈里去筛垫羊圈的粗谷糠皮充饥。结果,7岁的二儿子怀恩大便不下、大哭不止。他的三哥一边用筷子给孩子往外抠便,一边哭着说:“家都穷成这样子了,当那县长有什么用!”他听说了家里的这一切后泪流满面,但还是坚定地说:“革命者就得舍小家顾大家!”他的做法和优良品德,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交口称赞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群众的好领导,共产党是真心为人民的。

[FS:PAGE]

解放后,从1950年至1981年,梁士堂历任榆林专署民政科科长、榆林地委委员、地委组织部长、榆林专署副专员、府谷县委第一书记、神木县委第一书记、榆林地委常委、地区监委书记、地区物资局副局长、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地委顾问等职。从1955年底开始,时为榆林专署副专员的梁士堂,离任到西安的中共中央第二中级党校学习三年。1958年,省委想安排他在省城工作,介绍了几个省厅局级科研单位,并带他去看了几次。他觉得自己农民出身,文化底子薄,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做领导不太合适,主动请求回榆林工作。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劝他说:“榆林地委专署的领导班子已配备齐全了,没有你合适的位子。”他当即表态:“干部能上就能下,只要能干好工作,没有专员的位子那就当县委书记、当县长,当一般干部也行!”于是,同年8月,组织根据他的要求调他到府谷县任县委第一书记。12月,神木、府谷并县,他又改任神木县委第一书记。以此可见,他对革命的满腔热情,不是冲着当官、冲着私利去的。他不计较名利地位,能上能下、任劳任怨的高贵品德,彰显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本色。可谓高风亮节,永昭后人!

19619月到196510月,梁士堂任神木县委书记期间,正值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四清”运动及精减下放干部的特殊时期。加之1959年以后,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全县干部群众生活极度困难。根据中央的政策,他及时因地制宜地划小生产队的核算单位,放宽社员自留地、自留畜标准,将沿黄河的枣树下放到户,搞活自由市场。特别是当1962年春,遭受了百日大旱后,老天终于下了一场保墒雨。他冒着政治风险,在全县电话会议上批准全体干部放假四天,回农村去开闲散的荒地,谁种谁收。这一年,庄稼获得大丰收,大家都有吃有喝,没有再出现饿肿饿死人的现象,顺利度过了灾荒之年。可是,他的这些正确举措,非但没有给他带来荣誉,反而受到上级的批评,以至在“文革”中有人以此为借口残酷地迫害他。但是他从不后悔,认为上级批评、群众批斗都是小事,饿死群众就是大事。他的心里常常惦记的是群众,认为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1966年,“文革”开始后,由于梁士堂原来是神木县的一把手,便首当其冲地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他被神木县造反派从榆林揪回神木批斗,长达五年之久,遭受了非人的毒打,受尽了屈辱和折磨,戴高帽、游大街、关牛棚。他已是50多岁的人了,但一次批斗就是几个小时,身体受到极大摧残。白天挨批游行,晚上还写“检查”,糊纸帽子,使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但他不愧为一名坚定的老共产党员。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爱护同志,从不说假话,不做假证明,实事求是地给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被调查人员写了1700多份证明,从而保护了一大批干部。在群众和干部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

1978年,榆林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梁士堂被任命为书记。他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协助地委审干,落实干部政策。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为了尽快甄别和平反大量的冤假错案,他亲自审阅案卷,亲自办案,尽快兑现政策,给大批老党员、老干部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干部的贴心人”。他于19836月离休后,继续为党和人民办好事、实事,并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1984年,又被任命为省人大驻榆联络组组长。

19881224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梁士堂因病医治无效,在榆林去世,享年79岁。噩耗传出,地委领导及榆林地区12个县的代表都前来吊唁。遵照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俭,灵柩安葬在老家太和寨梁家塔村。他参加革命55年,把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党,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坚定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地委在悼词中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梁士堂同志是一位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尊敬爱戴的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为加强我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很大贡献。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从不计较名利地位,能上能下、任劳任怨、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文革’中,面对残酷的政治迫害,他坚持党性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严守党纪,爱护同志,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梁士堂同志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廉洁奉公、不谋私利。梁士堂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是坚持革命的一生。”                                                                  (根据梁士堂之子梁怀升  梁怀恩提供的材料整理)

[FS: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