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文化艺术 / 正文

神木手工地毯的“前世今生”

来源:神木文化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2-12-18 09:32

 

手工地毯作为我县民间手工业的一朵奇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极其兴盛,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批量生产使得手工地毯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势,目前仅剩一些私人小作坊还在延续着古老的地毯文化。

 

据《神木县志》记载,我县地毯编织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宁夏人胡轩和杨某来我县编织地毯,并收徒授艺,地毯行业从此在我县生根发芽。初时的地毯规格、花色比较单一,图案有万字边,赶珠边,云钩边、毛仙套、八宝、池花延龙等都是传统的图案。编织时不预绘草图,编织艺人仅凭记忆编制。民国前后,由内蒙古传来在经线上编织上预绘草图,按图编织的技术,后来将草图色稿改为用文字表明色号,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编织难度,提高了工效,而且使产品花色大为增加,神木地毯因此畅销于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据了解,我县曾最多有8个国营地毯厂。 1951 年,县联社组织 9 户毯坊成立地毯生产合作小组, 1954 年职工发展到 28 人,产值达 15180 元, 1956 年改组为地毯供销合作社,同时又有 30 余户毯坊组成地毯供销生产合作组, 1957 年两单位合并,成立地毯合作社,有职工 100 余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毯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本县轻工行业的“龙头”产业。到 1986 年全县有国营地毯厂 1 个,县属集体所有制地毯加工厂 4 个,乡镇集体制地毯加工厂 5 个,从业人员 1984 人,固定资产总值 213.5 万元,年产值 1689平方米 ,产值 151.4 万元,创利税 20.1 万元,产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京式、仿古式、波斯式等新品种,而且做工精细,式样考究,色彩艳丽,规格齐全赢得信誉,畅销国内各地并远销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

 

曾经的辉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手工地毯产业呈现颓势。1995年,国营地毯厂倒闭。目前,我县手工地毯以小作坊的形式分散开来。

 

我县仅有的几家地毯作坊,每个地毯商除了雇佣工人现场编织手工地毯以外,店里堆放的大多是机器编织的地毯,摸上去显然没有手工地毯的质感好。据编织人员介绍,手工地毯以纯手工制做,多以纯羊毛和真丝为材料,前后经过图案设计、配色、染纱、上经、手工打结、平毯、修整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手工地毯最注重对细节的处理,可以将几十种色彩和谐地糅合在一起。紧密精致的毯面可以使地毯的寿命延长到几十年上百年。机织地毯的色彩图案及使用寿命都无法与手工地毯相提并论。

 

卖了十几年手工地毯的张晓军说,现在手工地毯的市场还不错,很多人喜欢这种手工地毯,只是缺少会手工织地毯的工人,他指着三位正在编织地毯的女工说, “ 她们都是从原来的国营地毯厂退下来的工人,现在只有这代人会这种工艺 ” 。他告诉笔者,手工地毯比较耗时,三个人不误工编织 4*6 的地毯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有很多人喜欢这种手工地毯。

 

家住惠泉路以南的杨珍琴,今年37岁,20岁开始学习手工地毯手艺,学艺后一直在国营地毯厂工作直至厂子倒闭。她说: “ 国营地毯厂倒闭后,就在私营地毯厂一直干到现在。”年仅 27 岁的乔花爱是目前地毯行业里最年轻的工人,她说:“ 16 岁学地毯手艺,如今这个手艺还能赚点钱,但是一天下来比上山砍柴还要累,而且手时不时就被小刀划了 ” ,她伸出满是伤痕的右手给我们看。

 

    我县手工地毯行业,手工地毯有它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传统手工艺作品,无论是用作传统的嫁妆还是家饰装璜,都要求舒适、耐用、永葆记忆。手工地毯供不应求的原因除利润小没有形成规模生产 之外,还因它属于纯手工生产, 生产速度比较慢 ,且要想学到“ 手艺精湛,手法熟练 ” 的程度需要时间和实践操作,加之编织工作比较辛苦,现在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这种手艺,就没有劳动力市场的保证等因素制约了手工地毯产业的发展。手工地毯潜身市场,正在寻求发展的足够理由,进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