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文化艺术 / 正文

陕北说书的前世今生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2-03-19 08:39

陕北说书的前世今生

韩起祥的陕北说书剧照

  作为陕西省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北说书,曾一度被人们淡忘。随着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的正式启动,这一民间艺术再次受到人们关注。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陕北说书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瑰宝,领略这一独特文化的魅力。记者日前走访了几位陕北说书艺人,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陕北说书及艺人的前世今生。

说书艺人大多来自横山

  关于陕北说书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陕北说书与周代的“瞽官”有关,那个时候执政者为了考察民情,派一些老人深入农村采集民歌,同时说点故事维持生计。这些老人讲故事的方式就与陕北说书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唐代的“变文”,也就是寺院和尚向普通老百姓做宣传的变体文字,形式与陕北说书很相似,开头还有“押座文”,与陕北说书的“书帽”的作用一样,都是用来让听众们安静下来。还有学者表示,宋元时的“话本”,即现代小说的原型,与陕北说书的词很像,特别是陕北说书中的古书。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里记载说“康熙九年,刘帝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赛过江南柳敬亭。”说明说书这种形式在康熙年间盛行过,但不能表明陕北说书就是起源于康熙年间。

  陕北说书的历史目前并没有定论。通过探访,记者了解到近代陕北说书的一些点滴。横山县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孟涛介绍说,现在流传的陕北说书是在韩起祥手上形成的,可以说韩起祥就是现代陕北说书的开山祖师。他从13岁开始学习说书,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创造出了陕北说书。回到横山办学习班,把本事传给当地的村民。后来因为逃荒,很多当地人到了宁夏、内蒙、甘肃、延安等地。尤其是延安革命时期,横山人逃荒到延安的人最多,并把陕北说书也带了过去,虽然在说唱形式上各个地方又有一些改革和创新,但基本还是以“横山老调”为基础的。孟涛说:“可以说目前的陕北说书艺人80%是横山人。”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横山人张俊功随父逃荒到延安,在延安进行陕北说书的创新,把由一人表演的陕北说书改为由多人表演,增加了陕北说书的趣味性与表现力。据此,孟涛认为现代的陕北说书发源于横山县。

成为延安新文艺不可或缺力量

  陕北说书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大师韩起祥与张俊功。7月8日,记者辗转神木县大柳塔镇,找到了韩起祥的大弟子孙旺生及其弟子孙锦福。

  在与孙旺生师徒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韩起祥出生于1914年的横山县韩家园子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中子女众多,13岁时韩起祥被母亲送去学习陕北说书,师从米脂县杜家畔村盲艺人杜维新。由于其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学艺三个月后便正式出师,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由于当时的陕北连年灾荒和国民党的苛捐杂税,导致他只能流浪街头,卖艺为生。在此过程中,他认识了高奋琪、杜刚等革命党人,使他明白了穷人受苦受难的原因和争取解放的道理。于是他同义兄苏相成、恩师常树仁等革命同志一同去县城闹官请愿,智斗恶霸地主,遭到************,后来遇到了陕北红军领袖刘志丹。刘志丹和苏相成指引韩起祥以说书卖艺为名,暗地里宣传红军。在蟠龙战役和宜川瓦子街战役中,韩起祥担当起情报员,把情报装入随身携带的三弦壳里,遇到敌人后,受到怀疑和搜查,眼看要暴露时,韩起祥抱着三弦滚下山崖,带伤坚持着把情报送了出去,从而对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0年,26岁的他突破国民党的层层防线,由国统区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42年,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深受感触,在边区带领同行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改造旧艺人和说新书活动,陕北说书也因此成为了当时新文艺运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他自己也开始创作一些新书,有《大翻身记》、《红鞋女妖精》、《中国红》、《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时事传》等作品。

  

韩起祥在延安宝塔山下为群众表演陕北说书

毛主席亲自给老艺人送三弦

  韩起祥编唱新书的消息不但在边区各地广为流传,而且很快传到中央领导的耳边。1945年到1946年前后,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专门请韩起祥去说书。周总理听完后,很有感触地对周围的同志说:“一个人,一把三弦,走遍了延安的山山水水,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炕头上,这是一种多好的文娱宣传形式啊!”毛主席发现他说书的三弦破旧不堪,承诺等到全国解放后送他一把新三弦,让他继续为文艺事业做贡献。

  1950年,韩起祥出任西北曲艺改进会主任。1953年,他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期间,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十分荣幸地得到了毛主席赠送他的“牡丹牌”新三弦。会后不久,周总理亲自安排韩起祥学会了盲文,对他后来的创作、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956年,韩起祥出任中国曲艺研究会副主席,后来又出任了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韩起祥被当成“文艺黑线人物”多次遭受游街批斗。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曲协得以恢复,他继续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这时候,他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将自己的工作关系由北京转回到了延安,并在新成立的延安地区曲艺馆担任党支部书记兼馆长。在此期间,他还兼任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他不顾年迈体弱,常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自勉,继续编创新书,抢救民间曲艺遗产,培养说书新人。又创作了《怀念敬爱的周总理》、《我给毛主席去说书》、《喜相逢》等新书。

  1989年8月6日,这位“铁鞋踏遍黄土地,金嗓唱彻碧云天”的人民曲艺家恋恋不舍地与世长辞,享年75岁。他通过实践总结出的一整套“喜怒哀乐、慢平紧快,男女老少”的陕北说书技巧理论,成为陕北说书最可宝贵的财富。孙锦福告诉我们,韩起祥引领了陕北说书的黄金时期,创作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为人们所喜爱。  

  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北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榆林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在陕北特别是榆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应如何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发展乃至创新,这是当地文化部门和陕北说书继承人需要面对思考的大课题。

  

陕北说书艺人

韩起祥弟子

坚持不懈传承手艺

  陕北说书之所以出名,得益于大师韩起祥与张俊功。7月10日,记者辗转来到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找到了韩起祥的大弟子孙旺生及其弟子孙锦福。73岁的孙旺生看上去精神矍铄,谈起说书的话题依然情绪饱满。上世纪50年代,由于家贫,他远赴延安师从韩起祥学说书。70年代后期,他回到横山被任命为当地曲艺队队长。当时的曲艺队有20多人,80%是盲人或残疾人,每年要两次下乡巡回演出,走集市、逛庙会、下田间、到地头为群众演出,成了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当改革开放的序幕刚刚拉开之时,陕北说书也与时俱进,逐渐从文革时期样板戏为主的题材中走了出来,转而以宣传和歌颂国家政策为主的新型说书。但是受到改革经济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遭遇了市场冷落,迫使一些说书艺人转由其他方式谋生。孙旺生在十多年前迁往了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居住,开了间杂货铺,偶尔有需要说书的活动和场合,他都会欣然前往,一把三弦,一副甩板和一副“蚂蚱蚱”依然是他表演时的全部行头。“现在表演可全是免费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喜欢陕北说书。”孙旺生说,自己的子女大多住在镇上,生活还能过得去,所以他也就不以说书为生了,但他还在经常研究琢磨着说书的事。前段时间得知省上举办陕北说书大赛,他下决心一定参加这次比赛,并为这次参赛写好了一段回忆师傅韩起祥的说唱词。孙旺生说,比赛使他灵感顿生,仅用20多分钟就写了4、5页的台词。为了证明自己还有参赛的实力,孙旺生大老远的将他的说书行头从家里带到了徒弟孙锦福的住所,给记者接连表演了两段传统说书,又把自己新编的书词一字不落的说了一遍,惊得四邻都探头观听。

  孙旺生徒弟孙锦福对陕北说书的发展可谓呕心沥血。他与延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孙宏亮一起研究陕北说书多年,对陕北说书的曲艺风格等研究甚多。同时,他还在不停地搜集着与陕北说书有关的史料,现已搜集出从清末到民国3年的50多部的说书底本(原本),整理了小段:河北鼓书、山东快书、扬州评弹、苏州评弹、上海说书等全国曲艺小段1000多首。

    演出门票两元钱仍乏人问津

  陕北说书曾在过去被人们所喜爱,给人们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乐趣。在旧社会的红白事也少不了它。一个好的说书艺人的生活水平其实是不错的。可如今,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的兴起,使得陕北说书没了用武之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多年轻人对陕北说书等传统文化已经无所了解,也不再感兴趣。曾有人学习郭德纲的德云社,在延安专门租了个大礼堂表演说书,门票只要两元钱,可惜的是只有刚开始的三个月人较满,到后来就生意冷清门可罗雀,说书的经营难以为继了。

  7月10日,记者在榆林郊外的常乐堡山寨采访了以说书为生的贺光利、张胜雄师徒俩。师傅贺光利今年40岁,米脂县李家站乡人,师从同乡冯有社,于1988年开始说书,后由于市场冷淡,不得不转行做其他工作。因为干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少,而自己又热爱这门艺术,今年贺师傅与徒弟张胜雄重操旧业,每天在农家乐中为食客说上几段,以此谋生。“我们每月每人能挣4000元左右,生活较以前强多了。但这也只是夏季,如果是冬季生意也就淡了。况且不是每个来这里的人都喜欢陕北说书,一般是中老人居多,外地游客不怎么喜欢,他们也听不懂陕北方言。”贺光利说,语言表达形式的局限是陕北说书流传地相对较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陕北说书的春天能否来到?

  虽然陕北说书曾一度被冷落,但随着陕北矿产资源的开发,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人们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转而追求传统文化也日渐成为一种时尚。陕北民歌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响全国,这说明陕北的文化受人关注。作为陕北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说书艺术也应得到相应的重视。在榆林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榆林市将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文化建设“135531”工程,筹措百亿元用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北说书,相信也将受到更好地保护与发扬。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宣传方式正在被各个单位所运用。靖边用陕北说书形式面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家庭创业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受到了群众欢迎。公安榆阳分局用“陕北说书”使群众更好地了解防抢防盗防骗的基本安全常识以及识毒、防毒、拒毒的相关知识,提高了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山采用“陕北说书”来宣传科学发展观,达到施教于乐、群众易接受的良好效果。 横山县的田间地头、集市庙会成为了“陕北说书”宣讲科学发展观的阵地:“党中央发号召,全党都把科学发展观来践行”。

  2011年5月18日,经过五年的筹备,陕北说书研究会在横山县文化馆正式挂牌,入会的说书艺人有榆林、延安两市共193人,而其中横山县就有33个队80多人。横山县文化广电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孟涛说,韩起祥是现代陕北说书的第一代艺人,而以孙旺生、张俊功为代表的第二代说书艺人将陕北说书推向了鼎盛。第三代传人孙锦福等人作为陕北说书的传承人,对陕北说书的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孙锦福说,陕北说书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得在内容上创新,符合大众的口味才行,同时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只有这样,陕北说书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据了解,第一届陕北说书大赛1979年至1980年由韩应莲组织在延安举行:第二届于2006年在定边举行,内蒙、甘肃、庆阳、宁夏等地的说书艺人都参加了比赛,共有146队报名,100队入选。第三届陕北说书大赛是传承、创新陕北说书艺术的一次重要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本届大赛设西安、延安、榆林三个分赛区,分报名、选拔赛、复赛、决赛四个阶段,从5月下旬开始到9月中旬结束,将是陕北说书近年来的一次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