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神木 / 文化艺术 / 正文

唢呐与麟州风俗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04-16 08:35

QQ截图20180717083401.jpg


  任何民间艺术都无不打上民间风俗的烙印。神木唢呐那种高亢尖利、婉转悠长、明快清亮的金属音质不仅能表现神木人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崇高的理想精神,而且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因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神木古称麟州,是陕北唢呐流传最为广泛的地方。神木唢呐的许多曲牌都与麟州风俗密不可分,密切配合。新春佳节的闹社火,特别是闹秧歌没有唢呐就感到不红火。正月十五元宵节,“三元会”上专门要雇一班鼓乐班来吹打助兴。市区的西大街及西三道巷“三元会”年年搞得最好,游人不绝,一丈多高的火塔子与天上燃放的焰火交相辉映,高音喇叭内鼓乐班的唢呐声与鞭炮轰鸣声震耳欲聋。那些摩肩接踵的青年人围着火塔子也随唢呐吹歌唱出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欢乐之情。

  红、白事中的唢呐更是盘根错节,密切依附传统风俗。以其音乐特有的艺术手法,笙管齐鸣,金鼓助阵,弹唱声情并茂,打、吹急缓有序;绘声绘色,起落有条不紊地深化和体现了塞上金三角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上的民族民间风情。在一个红事上,民俗讲究“三回鼓手三回轿”;上坟祭祖要吹水罗英或出鼓子,晚上安鼓南路吹手要吹水罗英,东路吹手要吹闹元霄或四大调(由本调吹至六指调);第二天迎新女婿要吹“请相官”(东路);起身去娶时要吹水罗英。半路上遇过村过镇或“腰食”(有得地方又叫腰筵”)时鼓手们也要吹。西部地方讲究“早亲”即早点起身把媳妇娶回来,越早越好。但东部地方根据传统习惯讲究迟点起身,最好在昏黄(傍晚)时分回来,这才符合婚姻(“昏引”)的本意,也才好显示灯笼、火把的威力,以使事务办得更加红火热闹。但无论是迟与早哪一种情况,娶回媳妇的时候是唢呐鼓乐吹奏的最起劲的时候。持别是雇有两班子人马,则称“对台”,吹手说,“那是对命哩”!那就要全副武装,全套人马,拿出看家本领,比花子,比曲调,比吹奏项目,互不相让。当新人拜完天地入了洞房之后,鼓手们才可稍缓一口气,然后为酒席饮宴上开始座吹。这次座吹在东路,要定好丝弦,安好鼓板,打一趟“二通”便开始唢呐吹戏。吹奏者一会儿用“口琴则”来拟小旦唱腔,一会儿又用海笛子拟小生唱腔,一会儿又用喉子、碗子来“卡”黑头唱腔等等,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堵得水泄不通。小孩子们乐不可支地拍手称妙,挤不进去的老人们则闭上眼睛坐在一旁静静地听,欣赏着唱腔的韵味,掂量着吹奏者的水平高低、功力深浅。当然现在人们都已是请来了专门的唱家(歌手),唱流行歌,唱二人台,唱山曲,酒曲,有条件的班子,还开“打金枝”“算粮”那样的本戏。吹唱到晚十二点以后开始混洞房(又称“闹洞房”)这时鼓手还要伴吹“兰花花”“打樱桃”“赶骡子”一类小调,但不可吹“小寡妇上坟”“孟姜女”之类的悲伤曲子。不论是拦路“腰筵”吹,迎新女婿吹,洞房门前吹,迎总管吹,打发送女的吹等等,鼓手们都有赏钱,(即“外刮打”)因此他们也很乐意效力。

无论是南路还是东路,鼓手们都主张“三吹三打”。即座吹时,送板吹奏。两次送板之后,主吹使出自己全身的功力和独特的吹奏技巧,以赢得主家的赞赏和观众的叫好,打击乐器在最紧张的节奏中,“直板小钗”和“无延音铜鼓”几乎是每分钟以二百四十拍以上的节奏速度进行演奏。主吹除了用“口琴则”与唢呐对答吹之外,一会儿又用“羊腿”,一会儿又是“卡”模拟,一会儿鼻子上吹,一会儿摘下碗子吹;一会儿拨下喉子吹,一会儿下了杆子吹;一会儿又一口同时吹两支小唢呐,曲调变化多端,节奏快中变慢,慢中又加快。更引人注目的是:吹者一边吸烟,一边吹,两只眼睛上还扣两个酒盅,头顶上还放上一只茶碗,以便引得观众喝彩,南路吹手把这种紧张、热烈、最快节奏的吹奏叫“筛边”。筛边后紧接“出鼓子”“拜场”结束。东路则是以“巴山虎”“范海阳”或接“劝金杯”结束。  

红事在洞房花烛的第二天早上,便要举行“鸣龙”仪式。两老亲家要举行“交盅”仪式。东路吹手在鸣龙请新媳妇时要吹专用曲“朝阳歌”。上席也有上席的专用曲,并在新亲家看酒、新女婿看酒时都要用到唢呐。红事上的最后一场吹奏是众亲戚朋友酒饭用毕将要离去时的“打散鼓”“打散鼓”一般也吹四大调出鼓子,但这次和安鼓吹奏相反,即由六指调吹至本调。

  在白事上,唢呐与礼仪风俗更是密切配合,讲究大的事务要‘三日两昼夜”。不仅要为亡人“还阎王债”,还要做“施食”道场,即民间土话叫“坐施声”。东路吹手在白事上吹得最多的曲牌是花道子、小拜门、西方赞等。从上坟迎魂、上庙烧箱子(还阎王债)、传路、奠酒、奠荼、上饭、迎幡、迎祭、迎祭文先生、送经、开祭、积纸、下含、顺灵、刮灵直到扶灵出殡、上坟启棺、下葬、招魂、立碑到燃纸火等等一系列的礼仪程序都离不开唢呐的吹奏。并有些也都有专门用曲。如上饭时就要用“三敬盅”专曲。一些富裕人家顾有三、四班鼓乐班来轮番吹奏,这些班子就像进行擂台赛一样,互相对比,互相竞争,以求得主家满意和观众叫好为荣。特别在出殡时,几家鼓乐班分别排列在长长的送灵队伍里,那慢节奏而如泣如诉、似鸣似咽的唢呐声与孝男孝女们撕心裂肺的嚎哭声此起彼落,给出殡送灵的亲朋好友们也增添了无限悲哀,对去“另一个世界的人”产生了无限的眷恋,上坟后的唢呐吹得较少,不像送灵行路时一直不停地吹。在新坟前燃纸火是白事务上唢呐班的最后一次吹奏。但有得地方风俗不同,鼓手们回来还要继续吹奏让主家摆宴待客,答谢邻里亲戚窝家。

  至于庙会中或开光时用唢呐鼓乐班那更是历史久远。在神木这块古朴厚重的土地上非常普遍。一开始也讲究安鼓。要吹夹、本调水罗英或四大调出鼓子。临近县城的东、西山各庙以及天台山、龙岩寺、蜂寺、西津寺、凤凰山、河景寺、班禅庙、宫泊尔庙等等,从农历正月初八第一个庙会开始,到腊月初八最后一个庙会结束,每月轮番都有庙会。最小的庙会也请鼓乐班来吹打红火上一天或三天,所吹奏的曲牌一般红事用曲都可以吹。有些大庙会上不仅要雇用鼓乐班,还请来城里的剧团搭台唱大戏。庙会时间可以延长至五天或七天。即使是唱大戏,在戏曲中也时时听到有唢呐声,不过吹出的曲牌都是戏曲专用曲牌。

  总之,麟州这些风俗习惯都是过去老祖宗传留下来的,唢呐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大胆地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记载着历史功过和人间悲欢的曲牌与它密切配合,把一些喜庆的场面或悲哀的时刻渲染得入情入味、绘声绘色。这些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唢呐曲牌是宝贵的民间音乐遗产,我们介绍麟州风俗及其与唢呐的关系,目的在于对这一文化现象作进一步研讨和商榷,以便真正掌握和确实了解“俗派唢呐”的沿革演变规律,更好地、全方位地服务于将来“俗派音乐”的创新和民间、民族管乐的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