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 神政办发 / 正文
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推进神木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24 15:39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机构,高新区、产业园区管委会、职业技术学院,红碱淖管理局,石峁遗址管理处:

《推进神木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神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18日

推进神木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国发〔2022〕11号)(以下简称《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省实施方案》(陕政办发〔2022〕35号)以及《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进榆林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市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榆政办发〔2023〕5号),加快推进神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推进神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9年12月,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要求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出台《纲要》,明确提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负着全方位服务保障作用。在当前气候变暖和极端灾害天气频发、重发的新形势下,气象已日益成为做好防灾减灾救灾的优先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要素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前提。推进我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动神木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措施。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气象观测站点平均间距9公里,防灾减灾重点区域达3公里,多要素气象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占比 80%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87%以上、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达到45分钟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达到100%,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4分以上,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高水平业务现代化保障需求。

三、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提升突发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健全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修订《神木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高级别预警信息面向党政主要领导、基层责任人的“叫应”与直通式报告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部门应急预案响应启动条件,制定气象灾害应急联动阈值指标和防御指南。优化部门间重大灾害性天气综合会商研判调度工作流程,健全基于高级别预警信息的“五停一休”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将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考核。加强社区网格员、气象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防灾减灾助理员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报送和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建立多部门重大灾害性天气科普联动机制,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2.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强化防灾减灾先导作用。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做好榆林一体化智慧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定量化、精细化水平。建立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流域区域洪涝、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鉴定评估制度,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实现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以上,暴雨预警命中率达到90%以上。加强各部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与共享,提高全社会、全行业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

3.强化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再传播机制。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统一规范的预警信息接口,与应急、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及融媒体中心建立广泛的再传播渠道。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强化预警信息智慧服务能力,在能源化工重点区域建设基于不同等级的雷电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声光报警系统,提高能化领域气象预警精准靶向发布能力。

(二)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构建多源数据监测网,提升气象信息化能力。实施神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工程。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网建设,新建视程天气现象仪1套,固态降水仪2个。建设常规通信和北斗卫星于一体的气象数据传输网络。提升气象数据支撑能力,依托陕西省气象“云+端”数据平台,实现全市气象数据“一张网”,实现对气象数据的集中管理、传输、处理、监控、应用及分析。在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进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相关数据的获取、存储、汇聚及使用监管制度。

2.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提升精准预报能力。面向“五个一”目标,进一步推进国、省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加快健全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的精准预报业务体系,实现0-3天水平分辨率1公里,时间分辨率1小时的精细化实况预报融合业务。提高卫星、雷达等多源资料与短临业务系统、中尺度模式等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开展分类强对流、基本气象要素等短时预报业务。建立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间提前量和准确率。研发城市运行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形成公里至次公里尺度天气预报预警产品,提高城市天气精细化预报能力和针对行业需求的专业气象预报能力。

3.建立数智化气象服务体系,提升精细服务能力。坚持需求导向,推进气象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立“网格实况智能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加强气象服务相关行业和社会数据共建共享,建设标准规范的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做好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支撑平台的本地化应用,促进气象信息在社会领域广泛高效应用。

4.加强智慧气象台站建设,夯实基层台站保障能力。持续智慧化绿色综合气象台站示范建设,提升气象台站业务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强化气象台站文化品牌和特色化气象服务示范站建设,继续推广气象科普基地的应用。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1.强化农业生产精细化服务,推进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开展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工程,针对本市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保障服务要求,围绕现代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气象服务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气象保障服务,建设新型农业自动化观测系统1套,建设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系统6套、区域土壤自动水分站1套。

2.提升能源化工气象服务能力,保障能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能化企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完成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现能源化工基地气候环境动态监测、雷电安全气象保障、灾害应急防御的智慧气象服务功能,保障能源化工产业安全稳定运行。建设120米风能资源梯度观测站1个、通量观测系统1套、多要素光伏环境监测站1个、大气负离子环境监测站1套、温湿风气溶胶激光雷达1部。

3.实施“气象+”赋能行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全市道路风险普查,全面加强交通安全气象监测站建设,提高交通气象监测能力,有效降低高影响天气对交通安全影响,部署道路交通安全气象监测站2套、视程障碍天气现象仪1套。部署旅游气象监测站1套。建设卫星真实性校验场1个,开展陆表生态气象观测和卫星遥感生态观测地面真实性校验。探索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建立森林火险精细化网格预报体系。构建“气象+”重点行业服务新业态,做好应急、能源、电力、交通、旅游、林草等行业的气象服务,为生命安全和生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强化生态气候服务能力建设,助力区域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智慧化绿色综合气象台站示范建设,提升气象台站业务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强化气象台站文化品牌和特色化气象服务示范站建设,持续推广气象科普基地宣传和应用。新建植被生态监测站1套、农情实景监测系统2套。加强当前和历史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影响研究与评估服务。

5.建设城市智慧气象监测站网。在本市主城区相关街道、公园、风景区等合适地段部署25套符合现有气象观测体系标准要求的城市智慧气象监测站,织密城市气象观测站网,提升城市气象感知水平,进一步提升智慧神木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城市气象灾害应急水平,进一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为政府提前安排部署抗旱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四)优化人民美好生活气象服务供给

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推动政府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形成长效机制。强化“气象融媒”品牌建设,构建市县统一的气象融媒体传播平台。加强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建设,将气象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计划、乡村振兴战略,在行政及企事业单位、“两站一场”、乡村、公园、校园等场所建设以电子屏幕为载体的气象智慧终端100套,与传媒中心、通信运营商联合探索建立数字电视、融媒渠道气象服务,促进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花粉自动监测站1套,建立花粉浓度智能预报服务系统,提升花粉气象服务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2.加强城市气象服务,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立气象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管理考核监督等体系。发展分区、分时段、分强度精细化预报,建立精细到街道和城市管理网格的预报预警业务,提升城市气象精准预报能力。开展神木城市公共设施重点隐患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升基础设施抵御气象灾害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基层网格治理体系。强化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等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加强重大活动、重要赛事等气象保障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我市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资金、用地等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实施方案落实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

(二)加强政策支持。落实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按照投入体制,保障建设资金到位。认真落实人才政策措施,确保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稳定。推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灾害防御地方立法,适时做好法规规章“废改立”工作,完善地方气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推行部门联合执法,加强防雷安全监管。

(三)加强项目保障。政府要加强对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资金支持,按照神木市政府和榆林市气象局合作协议,推进市县共建项目投资计划,重点实施神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工程、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气象保障工程、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保障工程、智慧化气象台站建设工程等五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市县投资到位和建设审批手续办理工作顺畅。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工作。

(四)加强科技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优化气象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强化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局校、局企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围绕核心业务技术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将气象人才统筹纳入地方政府人才计划及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将气象部门干部、人才纳入地方党政、业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


附件:推进神木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