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府文件 / 神政发 / 正文
神木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神木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4-20 17:01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事业机构,高新区、产业园区管委会,职业技术学院,红碱淖管理局,石峁遗址管理处:

《神木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神木市人民政府

2023年4月11日

神木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榆政发〔2022〕9号)要求,不断提升我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奋力谱写神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力争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持平。科普有效供给显著增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科普资金投入逐步增加。“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到2035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力争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城乡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科普服务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基本完善,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着力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信息化提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科普能力提升、科学素质交流与合作等五大科普基础工程,推动科普理念、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等全面创新,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坚持科学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组织引导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通过宣讲、辅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西迁精神”等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励青少年树立科学思维和创新志向。充实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建设5个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基地、5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个中小学家校共育创新示范基地、5个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将科学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成为滋养科学精神的沃土。

2.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每年开展“科学实验秀”10场次,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

3.推进职业教育的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在相关课程中增加科学素质内容。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4.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打造一批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突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特色,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拓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交流渠道,组织好各类科技竞赛选拔活动。

5.建立健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机制。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加强青少年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专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智力七巧板竞赛等科学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搭建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平台。搭建家庭科学教育知识传播平台,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类亲子体验活动,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

6.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广大教师的科学精神。加大对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发挥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助推作用,开展乡村教师全员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60名以上。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推进农村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深化“科技之春”宣传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推出一批科普宣传精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科学技术普及,传播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推进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充分利用新媒体、融媒体广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等理念,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等生活方式,激发农民提升素质、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

2.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开展“智慧神木”行动,组建科技人才队伍,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助力乡村振兴。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服务镇域经济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农村微课堂”“手机学校”等先进适用的精品教材,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讲师。加强科技特色小院建设,实现科技小院(农业专家服务站)在全市各领域全覆盖,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服务“三农”。在农业园区建设星创天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职业学校、农技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组织创新推广方式,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神木市农高区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为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

3.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聚焦“4+X”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和创业技能,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十四五”期间,每年计划培育高素质农民300名。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农民科学素质竞赛等活动,传播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和农村服务信息。面向服务农业农村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农技推广人员、科技辅导员、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农村妇女等群体,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创新创业辅导等方式,每年培育乡村科技人才50名。

4.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引导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每年面向农村地区开展公益科普活动不少于3场次。引导科普资源向农村倾斜,组织科技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指导、示范推广等志愿帮促活动,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提供综合服务。推动建设神木红色文化产业带,提升“神府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品牌价值,推动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馆、神府革命纪念馆、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等教育基地提档升级,让红色革命老区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巾帼致富带头人培训,提升农村妇女科学素质。

5.加强农村科普服务平台建设。将科普设施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建设中,提升农村科普服务能力。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实现科协系统“三长制”建设全覆盖,全面提升农村科普供给能力。开展科普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建设,打造一批科普文化长廊,完善基层科普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带动农村科普能力整体提升。

(三)实施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构建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建设要求,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职工终身职业培训机制,构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相统一的产业工人终身技能形成体系。在职前教育、职业培训、考核鉴定中融入绿色发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心理健康等科学素质内容。引导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投入,充分发挥职业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十四五”期间,重点培养3000名以上高质量职业学院毕业生,3000名以上技能劳动者。

2.推进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科协、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与跨行业、跨学科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深入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求学圆梦行动、春潮行动等,为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提供平台,“十四五”期间,培训农民工5000人次。支持技工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高质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深化“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大力普及职业病、传染病防护知识。

3.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扩大各类技术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覆盖面。举办企业家科技沙龙,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参加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方法大赛、“五小”竞赛、“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线工程师创新方法培训等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制造实操培训,积极培养使用创新型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培养使用高技能人才。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组织职工开展节能减排竞赛。围绕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实施科学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全省科协系统“12621”工程,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科创中国”建设。

4.营造创新创造浓厚氛围。深入开展“最美劳动者”“麟州工匠”“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踊跃探索引领创新发展、推动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工人科学素质共同提升的良性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企业家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国际视野,努力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

(四)实施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倡导积极有为老龄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介,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通过开设专栏、专题节目等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主动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为有能力、有意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提供平台,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条件与环境。

2.实施智慧助老科普行动。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通过宣传教育、体验学习、尝试应用、互助帮扶等方式,提高老年人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老年人适应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能力。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养老服务机构等,开设智能手机使用、智能就医、智能消费、智能金融等课程,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增强老年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3.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开展健康大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利用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科普园地、党建园地等阵地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开展养老服务人才科普培训行动,在养老院院长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内容中增加卫生、保健等科普知识。

4.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科技工作者人力资源,建立“银发人才”专家信息库,充分发挥老专家、离退休干部在咨询、智库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老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科学普及等志愿工作。发展老年人才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吸纳优秀老专家加入科普讲师团等专家团队,开展科普报告、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健康咨询等形式的科普行动,在社区、企业、农村、校园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找准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工作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强化对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履职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2.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公务员培训规定》,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在“神木大讲堂”、神木融媒等平台开设科学素质课程,打造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提升科学素质的“身边课堂”。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市委党校教学内容,常态化开展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选拔任用中的科学素质要求,引导激励其学习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发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予以适当奖励激励。

(六)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1.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鼓励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人员,结合科研任务加强科普工作。推动将科普指标列入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推动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内容。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市级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助力打造体现神木地域特色的“能源科普”和“生态科普”。

2.促进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围绕能源化工和现代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开展科普工作,带动区域性科普水平提升。鼓励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等内部具备条件的重点实验室面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开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加快健康神木建设,实施健康神木行动,强化卫生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

3.强化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西迁精神”,讲好科学故事、科普故事、科技工作者故事,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专题培训、典型示范等方式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的科普能力和开展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对科普重要性的认识。

4.加强科普推广能力建设。发挥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的作用,积极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鼓励其结合本职工作进行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各类主流媒体作用,广泛运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强化“神木科普”传播阵地建设,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5.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创作更多、更好的科普产品。推动建立扶持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完善科普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扶持计划。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加大对优秀科普原创作品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发挥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在助力科普信息化资源集成中的作用。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大力宣传、推广优秀科普作品,提升科普作品价值。鼓励更多的科普科幻影视(短视频)创作,加强科普作品在社会公众中的传播。鼓励科技工作者将科学的专业性、严谨性和艺术传播的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开展科学解读,诠释科技问题和科技现象,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2.实施多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全媒体、全平台科学传播矩阵,提升科普媒体传播能力。引导各类媒体增加科普内容,增设科普专栏,加强科普宣传报道。鼓励公共交通、户外电子屏、楼宇电视等各类媒介增加科学传播公益广告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促进媒体与科学共同体的沟通合作,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提升“神木科普”等平台建设水平,扩大科普传播速度与范围。

3.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的创新升级,推进科普服务的精准化实施。加强“神木科普”品牌建设,推动“科普中国”“陕西科普”“榆林科普”优质资源落地应用,统筹科普内容建设和传播渠道,为公众提供精细化服务。依托现有平台构建市级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和科学辟谣平台。依托电子科普画廊等载体,加强与智慧社区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基层倾斜。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强化工程

1.加强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推进科普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传统科普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加大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合理布局新建和既有科普基础设施,注重功能错位互补,提高覆盖面和使用效率。加强公益性引导,支持企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社团的科普场馆、展览馆、实验室、标本室、陈列室等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常态、定期、优惠开放。贯彻落实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要求,推动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的优质科普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双向融通。

2.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立足神木资源优势,融入神木特色元素,将神木市科技馆打造成集多维性、真实性、科学性、艺术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现代科技馆。鼓励企业、协会及社会力量等结合实际建设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场馆。建设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的现代科技馆体系。

3.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深化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实现“十四五”期间科普教育基地镇域全覆盖。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公共设施开展科普活动,拓展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和促进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车站、服务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鼓励依托现有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建设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

(九)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提升应急科普协同能力。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将各类应急科普宣教平台纳入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建立应急科普的部门协同机制。突发事件状态下,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和力量开展应急科普,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组建专业的应急科普专家库,建立应急知识平台,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储备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媒体人员的应急科普能力。

2.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开展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动。完善科技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进科技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动员学校、医院、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形成1000人左右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10次以上。

3.加强日常科普宣传教育。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119消防宣传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生态保护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组织开展系列专题科普活动。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森林日等,开展生态公益科普活动。以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等为契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4.加强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普新媒体等单位的专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建立学校、职业学院科普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举办全市科普讲解大赛、加强科普相关学科建设等措施,抓好科普领域相关人才培养。

(十)实施科学素质交流与合作工程

1.拓展人才交流渠道。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性,聚焦科技赋能产业、科普惠及民生等重大议题,积极搭建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交流活动平台。实施青少年交流培育工作,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实施留学回国人员支持计划,搭建人才项目对接交流平台。

2.丰富科技合作内容。聚焦产业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同挑战,加强科技人文交流。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共享、科技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的交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范围科技人文交流体系。推动学校、职业学院、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积极开展科学传播国内国际交流。

3.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科普共同体。加强区域交流,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毗邻县区科技工作者“所能”和社会“所需”精准对接、相互共享、相融互通。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建立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完善由联系市科协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召集人、相关部门参加的方案实施协调机制。市科协负责协调机制日常工作。各部门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有关任务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

2.加强考核督促。市科协牵头实施本方案,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各成员单位负责本单位方案制定及实施工作,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年度目标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单位总体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定期研究部署,提供保障条件,强化监督检查,全面推进科学素质建设。

(二)机制保障

1.加强与其他相关工作的有效衔接。将全民科学素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测评体系中,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有效衔接,形成共建共享机制。

2.完善表彰奖励机制。落实国家和陕西省、榆林市有关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的政策规定,推动科普奖项、成果宣传应用,积极推荐在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参加上级组织的表彰奖励。

(三)条件保障

1.完善法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陕西省、榆林市有关科普和科学素质体系建设要求,加强科普法治建设,研究制定上级法规落实意见措施。依据陕西省科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办法,做好职称评审工作。将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科普人才培育、使用、激励机制。

2.加强理论研究。完善公众科学素质研究教育体系建设,开展科学普及和研究教育,加强工作研讨交流。建设神木公民科学素质发展重点新型智库,深入开展科普手段和方法研究,围绕新科技、新应用带来的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学谣言等风险防范,开展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3.保障经费投入。各单位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保障科普经费投入,建立与财政收入相适应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

附件:神木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方案“十四五”目标任务分工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