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士让
庞士让,男,汉族,1942年7月生于神木县城关镇,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依次就读于神木县城关完小、神木中学和西北大学历史系;参加工作后,当过基层干部和中学教师,任过乡镇和县教研室、教育局负责人。20世纪80年代,在户县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时,他毅然辞去县教育局业务副局长职务,到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即后来的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直到62岁退休。他于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曾任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工会主席、教工党支部书记和院工会委员、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高校教师职称、中小学特级教师的专家评审组成员。他现任咸阳市社科联副主席,西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全国宗教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教材编写顾问,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高级顾问。他是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劳动模范、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是国内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专家。
教书育人
庞士让老师讲授过中学的历史、语文、政治和电大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在咸阳师院主讲过中国近代史、晚清民国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爱国思想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等课程。他的教学理念是“我热爱学生,学生是我知音;我渴望上课,上课使我年轻”;教学追求是“以知启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其学校主人、学习主体的地位;要树立师生是友、教学相长与教是为使学生会学、是为了不教的观念,体认有差别才有和谐,和而不同才是和谐;要倡导平等的探究式学习,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挑刺揭短、求异思维和超越教师、教材;要确认教学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也是一门个性化极强的艺术。
备课时,他从学生实际和校情、国情、世情出发,精心设计,突出创意,吸纳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常备常新。讲授时,他博采众长,风格自成,讲求教学艺术,不断完善自己创立的“提要解疑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关于教师是多功能的艺术家、课堂教学艺术新论、师范课是示范课的文章,为大学师生和中学教师、教研人员所作的教学、教研辅导报告,影响广泛。他在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注重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的统一、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传道与启智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和身教与言教的统一,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同学们说听他的课“是艺术享受”,“学到了知识,开发了智力,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做人”。
科学研究
庞士让老师从执教中学开始,就以教学为基础,开展科研,发表论文。他认定,科教兴国,科研兴校;教学如不与科研相结合,不由科研来引领,教师往往总是教书匠,很难成为教育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教学工作缺乏后劲,教育质量很难提升。他在相关的论文和报告中一再强调,教师科研要强化四种意识,即忧患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是科学的灵魂,是研究的常态;科研要坚持“三视”即视野广、视角高、视力深,注意“三选”即选向指选好方向、选题指选好题目、选点指选好切入点;搞好科研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多出精品。
他潜心科研,成果丰硕,建树颇多,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他于1983年3月开始钻研爱国主义教育;1997年,独立完成了国家资助项目“中国近代爱国思想史研究”,系列论文大多发表于权威报刊和核心杂志;1993年1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具有中国气派与时代特质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的命题;2002年主持完成陕西省“九五”规划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学研究》,也是国内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该书于2003年出版;2004年,主持完成全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爱国主义教程》,翌年出版后被普遍采用。他另参编有其他教育研究类书籍7册。2005年,他被确定为三秦社科讲坛首批报告专家。2008年10月,他参与完成了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的重点课题“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与凝聚力研究”。他已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61篇,有4篇被《新华文摘》、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不少新观点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同。他多次给咸阳师院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和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中国道教学院等校博士生、硕士生,作过关于科研创新的报告,受到好评。
勤修师德
庞士让老师师德高尚,敬业、精业、创业、乐业。他信仰坚定,有厚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积累;关心国事,律己很严,认为育人必先育师德,要做名符其实的人师。他这样解读“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业精为师,德高为范;师范,就是示范,就是用人格陶冶人格,用师德培育师德,用灵魂塑造灵魂;身教重于言教,示范先于规范。他视学生是服务对象、教育对象和学习对象,也是“忘年之交”。学生来信说:“我们都是你的孩子,庞老师你真幸福。”他在教学中,善于渗透德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常为学生解疑释惑,分忧排难。他耐心指导中青年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他爱校情深,常讲“学校是我们的建功立业地、命运共同体”。2004年退休后,虽常住北京搞科研,但仍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1994年春,他参与了后来成为中共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同年9号文件的两稿修改讨论。他的论文大多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1996年12月,他作为陕西唯一的入选论文作者出席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举办的全国第三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受到胡锦涛等领导人的接见。就在这篇《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中,他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法”,这与李长春同志于2006年以来多次强调的高校要“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谋而合。1983年3月至2008年11月,他在省内外的大中学校、科研院所、党政军机关、大中型企业、全国和省级宗教团体及其他单位,作爱国主义教育、师德修养等报告316场,直接听众16万多人次,效果很好;特别是2006年至2008年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学院的博士生、2007年在郑州大学为河南省地厅级领导干部研修班学员所作的报告,影响较大。这位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为推进师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心系故乡
文如其人,诗为心声。庞士让老师写道:“人是故乡亲,情是故乡深。春日故乡暖,秋月故乡明。”1983年冬,他遵中学时代的恩师、神木中学校长李向成先生之命,回母校作了几场关于教法与学法的报告。此后,他每次回乡都为学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报告,共计34场。此外,他还给榆林学院、榆林市宗教界等,作过8场报告。2007年6月,他受主持筹备榆林市诗词学会的李涛同志邀请,出席该会的成立大会,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说:“古往今来,世界上从无一个国家靠卖资源和劳力而成为强国。对一个地区或城市来说,文化不仅是润心无声的公益事业,而且是永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很难崛起,一时崛起了,也难以持久和永续发展。”“待到榆林腾飞日,欣看环宇沐雄风!”这些话语,引起与会诗友和领导同志的共鸣与重视。
2005年5月,他应神木县政府邀请,回到家乡,21日,在县政府召开的杨家城保护与开发研讨会上,提出了“关于保护与开发杨家城的十条建议”,并率先捐款。时任县长的郭宝成同志指出:“庞教授的十条建议可以称为杨家城保护与开发的‘十大纲领’。”6月12日,他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弘扬杨家将文化 促进神木县发展——保护与开发麟州故城的总体策划方案》。后来,他应邀又回神木,向县上四大班子与相关人员讲述保护与开发杨家城的意义和思路,写出了《论深化保护与开发杨家城的认识》,此文于2005年12月20日被加按语印发在《神木政务》第65期;不久,拟出了《关于召开杨家将文化研讨会的策划方案》;2006年8月27日,出席神木县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暨基金会成立大会,担任了研究会名誉会长;2007年8月,参加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作了专题发言。这几年,他撰成了《简论杨家将与杨家将文化》、《杨家将文化论纲》、《杨家将文化的主要特征》等论文;在为2006年北京举行的世界杨氏菁英北京论坛、2007年在武夷山举行的世界杨氏联谊会成立大会等所作的报告中,都指明了杨家将与杨家将文化的崇高地位和当代价值。他认为,杨家将是古代的,杨家将文化总是当代的;杨家将是爱国将领集团和民族英雄群体,杨家将与岳家军如双峰并峙,二水合流;神木是杨家将的故乡、杨家将文化的源头,杨家将不仅是神木人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除人是第一资源之外,神木另有“两金”即“乌金”是大煤田、“赤金”是杨家将文化,前者是大地恩赐,愈挖愈深、愈少,后者是历史厚赠,愈挖愈深、愈多;杨家将文化是神木最能拿得出、叫得响、推得开的第一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名牌、王牌,也是民族的、大众的、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民族财富;开发杨家将文化是神木能够防止矿尽城衰、富走穷守和确保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以文化人、提升素质和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德政工程;神木县领导同志善于战略思维,高度重视杨家将文化,难能可贵。2008年9月19日,他在神木为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作了题为《新形势·新任务·新对策——关于神木县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的报告,受到高度评价。他的不少观点,成为越来越多的神木人和国内学者的共识。
社会评价
庞士让老师是咸阳师范学院的资深教授、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科研骨干;在学院网站和校史中,他都是被第一位介绍的名师。
仅自1990年以来,他获得的奖励和荣誉中,有国家级和部省级12项(含集体1项),地厅级54项,合计66项。主要有:1999年4月,国务院颁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1年9月,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三等奖;1997年4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1994年、1997年两次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5年、2000年、2004年分获省政府颁发的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两次三等奖;1995年获《解放军报》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2005年获陕西省纪委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省区(市)党风廉政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他被评为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
1995年至2008年,他被中央和省市等媒体宣传报道59次。如《光明日报》1997年2月28日“名师剪影”专栏以《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庞士让》为题作了图文报道;《中国教育报》1995年1月12日和1998年10月8日分别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爱国主义教育》、《拳拳爱国心 悠悠桃李情》为题发了长篇专访;《中国德育》2002年第4期“德苑学人”专栏刊登了他的照片和简介;《高校思想教育信息报》1995年3月5日头版头条发了《庞士让谈爱国主义教育》的通讯;《陕西日报》1995年1月15日和5月7日、1998年3月25日、2004年11月25日分别以《提出创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人》、《高奏国魂之歌》、《潜心求索中华魂》、《重访名师庞士让教授》为题发了4篇访谈录,其中1995年5月7日是头版报道、头版配发评论员文章;陕西电视台1996年3月2日、3日两次播映了专题片《爱国主义的播种者——访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庞士让》;陕西人民广播电台1995年7月23日、30日和8月6日分3次播出了《庞士让谈爱国主义》的专题节目;2002年8月,他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师德论坛,稍后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了对他的专题访谈;2006年8月,他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该台随后播出了他关于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的观点。他的事迹,分别被录入了西北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的《中国专家大辞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九五”重点出版书目《中国师范教育通览·名家卷》等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